南疆的事自从交给黄芷汀,高务实就没怎么操心过,只是从内务部收到或探知的各种报告中进行了解。
其间也不是没有个别时候让他想对黄芷汀的安排进行微调,不过到底还是忍了下来。一则黄芷汀的处理没有大的纰漏,二则他很重视用人不疑这一条,再加上他坚信做人要言而有信,包括对自己的妻子也不肯稍稍失信,因此干脆“只看不说”。
差不多可以从高渊出生的时候算起,南疆的局面就算是安定下来了。
从高务实这边的计划来说,这次安定的时期可能还不会短,少则三五年,多则七八年,高务实都没有打算多动。
开疆拓土固然很爽,但疆土这种东西光打下来是不够的,还要能够建立起长久稳定的统治,才算是真正落到了自家口袋。亚历山大征服看起来很爽,但他一死就立刻分崩离析,帝国并未能统一的延续下来。
当然,亚历山大大帝的死之所以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,与他当时无后也有很大的关系,而高务实虽然不是“大帝”,但好歹现在已经有后了,而且还是嫡长子,是他法理上最名正言顺的继承者。
不过,有后也未见得就一定能确保自己的基业稳稳当当,甚至就算他本人也不能确保,真正能确保这一点的,是让京华永远保持警惕,不盲动、不激进。
李世民那么厉害的人,渭水之盟时也得沉下心来先发展壮大自身呢,何况他高务实。况且人家是皇帝,而京华在南疆的统治可谈不上名正言顺,这就更要小心了。
不过,他也知道黄芷汀现在盯着两个目标,一个是缅甸更西边的阿拉干,更确切的说是阿拉干的吉大港,另一个则是暹罗再往南的马来半岛。
吉大港是黄芷汀自己盯上的,高务实没有暗示过什么,甚至都很少提及。
原因并不复杂,要打吉大港的话,陆路几乎只有一条道,对方比较容易防守,而要走海路的话,阿拉干本身就是个以海军立国的国家,不仅舰队实力不弱,而且海防工事肯定比较完备。若战,会导致舰队出现什么样的损失,那是谁都不敢说可以提前预料的。
二来,吉大港与孟加拉王国相邻,而孟加拉已经被莫卧儿帝国征服了将近十年之久,京华如果在莫卧儿帝国的“卧榻之侧”忽然大动刀兵,难保这个扩张欲处于最强时期的帝国会不会脑子一热就宣布东征。
莫卧儿东征本身倒也不至于让高务实多么害怕,毕竟莫卧儿帝国现在的优势兵力其实是骑兵。所以,了不起京华往东退一点,退到缅甸西部山区和莫卧儿帝国打山地战,拥有狼兵作为“教官”或者“模范军”使用的警备军,可不怕跟莫卧儿帝国在山里玩一玩。
但不怕不代表就要有,莫卧儿是一个帝国,国土面积现在大概有四百万平方公里,比大明小不到哪去,而且它和大明不同,现在还在第三代皇帝阿巴克的统治之下,乃是全盛时期,国力非常强盛。
简而言之,莫卧儿帝国现在应该是并不太怕拉锯战的,而高务实虽然也可以号称不怕,但至少吃亏——京华打仗,花的可是他自家的钱,而南疆各国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,哪有多少盈余?不倒贴就算治理得很好了。
所以能不能打赢是一回事,划不划算是另一回事,为了一个区区阿拉干王国而冒着和莫卧儿开战的风险,这并不划算。吉大港水手固然是一笔财富,但也不是绝对不可替代,至少大明开海这么些年以后,高务实现在在东南沿海各省招募水手,已经不像早年那么困难了。
黄芷汀的另一个目标是马来半岛,这个目标的出现就和高务实的关系很大了。主要原因就是高务实在给她讲解南洋局势的时候,对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再三强调。
“车行半百,船行千里”,在交通工具落后的此时,海运的优势不言自明。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和航运枢纽,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马六甲海峡,是亚洲出海口,宛如门户。在海洋时代即将到来之时,谁控制这里,谁就是亚洲海洋的霸主。
早在十五世纪初,大明与马六甲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战略同盟的关系,马六甲王国在大明的支持下成为区域强国,而大明则通过在马六甲设立航海中转站,建立了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朝贡圈,进而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线,成为那个时代掌控亚洲海洋的帝国。
1403年,已经登上皇位的朱棣,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制与外交思想。上台伊始,他立即派遣使臣分赴四方,宣告朝廷帝位的轮替,并重新确认帝国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控制力。随即,琉球、日本、暹罗各国使节陆续到大明朝贡,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。
此时的马六甲王国,被大明称为满剌加。它处在战略通道上,受到明朝廷的高度重视,很快将它纳入了大明的朝贡体制之下。1403年10月,朱棣派遣宦官尹庆往谕满剌加,赠送其国王礼物,“拜里迷苏剌大喜,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”,开了永乐朝御笔题赐的先例。
明成祖还亲笔写碑文赐以满剌加,碑文上盛赞满刺加及其国王:王好义善思朝宗,愿比内郡伊华风。然而“华风”是什么,拜里迷苏剌当时其实不太关心。他最关心的是立刻摆脱暹罗的统治,这是他与大明交好的实质意义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