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歌此时也是泣涕如雨,痛彻心骨;许久之后二人方心平气静,席地畅谈。戒云叹道:
“明日一早你我老少各奔东西,从此天各一方,不知何时再能相见。”
牧歌回道:
“大师若要,即使天边,小弟也会赶去赴约。”
沉思少许,戒云笑问道:
“十年后的今日,老僧在那烂陀寺等你,可能来否?”
牧歌正色道:
“定能不负此约。”
戒云点点头,遂打开木盒,从其底部的隔层中取出一本书递到牧歌手中道:
“此书名叫《阿含经》,本想赠送给琴圣,以回馈其对老僧的一片情义,但既无缘,就只能转送给你,如此老僧心愿方能了却。”
牧歌原不是那矫作之人,心想若是不收下,怕引大师不悦,遂说道:
“小弟暂且保管着,待负十年之约时,再还给大师可好?”
说罢将书放入怀中收好。
“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,心止如水,性如初儿,宠辱不惊;为何不问此书何用?”戒云问道。
“或是绝妙文笔,或是精湛技艺,或是琴棋书画,但凡书类,不外如此,小弟回答可对?”牧歌笑问道:
“但不会是那妖魔鬼怪,神仙玄幻之类罢了?”
“也挨着点边了。”戒云笑着又道:
“此乃佛教的无上修行心法,仅传心性善良,且又有至少三层善环加持之人。层数若是达不到,就如屋舍般没有根基,也就无法修行。”
牧歌‘咦’了一声问道:
“请教大师,何为善环加持?”
“在你的头顶上方,身体后侧有三道圆环,这是牧家还有小弟本身常年累月地行善,自然而然的,善功均加持在小弟一人身上,当然还包含有前世的善功;佛家称之为善环加持。”戒云解释道。
牧歌遂即扭头向后瞅了瞅,道:
“大师,什么也没有啊?”
戒云笑道:
“等小弟悟透了《阿含经》的第一层,就可见到,那时记得可要收起,不可在众人面前炫耀,免生事端。”
低头想了想后,牧歌又问道:
“大师,这善环每人都会有吗?”
戒云道:
“行善事之人方会有,一道善环又分为一万丝,积满方可显露。所以普通人即使一生向善,若无机缘,那善环最多也就几千丝罢了,要积满三道以上,平常人需要行善六生六世以上方可。”
听罢此话牧歌心中感到心神俱骇,将信将疑,遂从怀中掏出书来翻阅,但见此书全篇文字如线条般横向排列而成,在每行文字的下方又有蝇头小楷,心道:定是大师译后添加上去的。
遂即只看小楷。其表情沉思,时而开怀,又是皱眉,又是瞠目,片刻功夫过后,已初步阅览了其中一二。
牧歌本是聪慧之人,此时方已明白大师的苦心;此书精妙绝伦,世间无二,大师是怕他不收此书,方假托琴圣已不在人世,而让其代为了却心愿;且未提任何条件,大师的一片苦心让牧歌心中不免酸楚,眼眶湿润,受此大恩内心实在忐忑不安。想到这里,立马跪倒在地向戒云磕了三个头道:
“多谢大师馈赠心法,小弟无以回报;因小弟以孝为先,不能投靠佛门,也不能拜大师为师,伺候大师,还请宽恕。”
戒云面色一怔,问道;
“你当真愿拜老僧为师?”
牧歌回道:
“小弟当真愿意,其心日月可鉴。只是无人照顾家中父老,方……”
沉思少许,戒云道:
“小弟若当真有此心意,可带发修行,你我做一个名义上的师徒就好,而不用受那清规戒律的约束。你可一边在世间修行,一边孝敬双亲家人,岂不两全?”
牧歌大喜道:
“多谢师父成全。”
戒云摇摇头道:
“不急,小弟先起身吧!待你十年后赶到那烂陀寺,再拜师不迟。”
迟疑了一下,牧歌不解地问道:
“大师为何让小弟再等十年?”
戒云叹道:
“无关其它,只是你我现今有缘无份;待十年后,机缘自会来到。”
顿了下又道:
“另外,《阿含经》原是古斯文所写,每段下方有老僧的译文,方才你已看过;三个月之后,所有文字将会消散,你可要悉数记在心才是。”
牧歌遂即又拱手拜过道:
“多谢大师教诲。”
点点头戒云又道:
“或者若有机缘,你也可入道修行。佛道本一家,均是性命双修,殊途而同途!”
说罢脸色一怔又道:
“所谓修行,修的是本心圆满,悟得正果,佛道均是如此;这人世间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,可要牢记在心!”
牧歌应道:
“多谢大师提醒,小弟已用心记下。”
转眼之间天色微亮,已是破晓时分,俩人竟促膝长谈了一宿。戒云抬头看了看天色道:
“话已至此,你我也该上路了。”
牧歌听罢低头不语。
戒云道:
“有见即有离,无需伤怀。”
又道:
“这把‘绿烟’也赠送小弟,权当你我相识一场,不可推迟。”
拱起双手,牧歌拜过道:
“大师恩情,小弟没齿难忘。”
戒云笑道:
“好孩子,老僧在那烂陀寺等着你!”
说罢转身飘然而去,只留下牧歌一人独立在晨雾弥漫的渡口。
离开渡口约二三里后,只听见戒云自语道:
“昨晚方苦修至第六层圆满,这人世间就是最好的道场……”
随后又自语道
“劫数……此乃命中注定的劫数,不知这孩子是否能平安渡过……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