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高气爽。
一年一度的两税的秋税也开始了。
如今朝廷的正税还是两税制,夏秋征税,两季都征的是钱,不再征收实物。每到夏秋粮食收获之后,也正是朝廷粮食署和粮商们下乡收粮的时候。
百姓留足口粮之后,把富余的粮食出售,换成钱钞,然后缴税。
两税现在已经正式取消了户税,对于农户,完全实行按田亩征税。对工、商户,则按其收入征收二十税一的税。
朝廷取消户税,也不再分主户客户,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,依照田亩以及商铺作坊等收税。
过去有人借着户籍漏洞逃税,人在这县在籍,但却到那县置办田庄产业等。而现在征税却不管户籍在哪,都是按产业征税,有几处产就征几处税。
租庸调和一切杂捐、杂税都全部取消,丁额也废除,统一摊丁入亩。
官绅一体纳粮缴税。
取消户税后,依然是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,夏税限六月前,秋税十一月前纳毕。
“今年秋又是一个丰年,各地都要开始粮食收购。近些年,商品丰富,粮食也是大丰,粮价一直都是在持续走低。这过去是个好事,但现在来看,也不全是好事,谷贱伤农。”
近年,各种工商大兴,种桑种麻种棉种甘蔗种药材种香料种茶种豆种油菜等等,都有很好的经济效应,反倒是种粮食,粮价一直不高。
要不是这些年田赋不断降低,其实种粮很划不来的。
“宾王,朕觉得朝廷应当关注下这些粮农。今年的秋粮收购价格,理应当提升一点。”
在东南等粮食产区,粮食的收购价格非常的低,斗米不过五文。而刚晒好的新稻更便宜,麦、粟等价格也都很低。哪怕是经过运输、加工,运到了汉京、长安这样的大城,斗米也不过二十文左右,还是上等的大米。
持续低糜的粮价,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了。百姓也会算账的,种粮要是不赚钱,那还那么辛苦干什么。
种棉花种甘蔗种茶叶种桑种麻,甚至是种油菜种大豆种花生,许多收益还更高些。
但对于朝廷来说,粮食产量是必须保证的,这是国家最基本的战略物资,粮食安全高于一切。
张超记得他小时,外婆家在乡下,那个时候粮食是政府统购统销,甚至是规定了粮食的种植面积的。那时粮价低,有人想种植些其它的作物,结果上面就来人直接把种好的给拔掉毁掉,强令再种植粮食。
后来种烟草,也是如此,每家每户必须种植多少亩才行,达不到面积要罚款等等。
这种强制的行政命令,其实深得百姓的反感厌恶,还引发不少矛盾冲突。
张超既要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,但又不能用这种手法。
唯一的可行办法,就是朝廷宏观调控了。
利用朝廷的调控手段,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,那么百姓自然而然的就会愿意多种些粮食。
马周也知道谷贱伤农。
“但这几年朝廷各地的粮食产量确实很高,这些年来农业技术的大大提高,新式农具、肥料、以及耕牛挽马等数量的提高,再加上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,既减少了旱涝灾害,也保证了灌溉,加之朝廷开拓垦荒移民,我们现在不论是耕地面积,还是耕作技术,以及耕作工具,以及水利设施等,都是全面的提升,粮食的产量节节提高。”
为什么武德初粮价居高不下?
说到底一是粮食产量不足,二是土地荒芜多,三是运输调控不足,还有就是技术等不够。
市场缺粮,加上缺乏管理,商人囤积等,导致的就是各地粮食普遍紧缺,粮价自然也就居高不下。
而在贞观后,情况好转,不论是管理方面,还是耕地面积,以及亩产等都全面提高,兼之朝廷对粮食调控做的好,基本上粮食供应已经相当充足了,这才有粮价的不断走低。
现在市场上的粮食价格,其实是真实的市场反应。
朝廷确实能够提高收购价格,但这种干预市场的行为,其实并不算明智。
“陛下,如今粮食储备很充足,这个时候如果提高粮价,只怕会有人趁机倒卖粮食给朝廷,造成朝廷损失。”
张超倒不这么看。
“只要管理做的好,就不会有什么问题。比如我们要提高粮食收购价,但也得做好限制条件,例如,只从百姓手里收购的今秋新粮提价。”
“当然,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也要因地制宜,在保证本地粮食安全的情况下,也不能一味的只种粮食,适当的根据地方情况,搞一些特色种植,种其它的经济作物等,增加百姓收益。”
不管是种果树还是种棉麻桑树,又或者是种大豆油菜花生这些榨油作物,都要讲究个效益。
“如今我们有玉米土豆等新作物,在一些不适合种植稻麦的地区,也要推广这些高产作物。这样,百姓可以在保证自己粮食产量的情况下,能有剩余的田地种些其它赚钱的作物。”
“朝廷收购来的粮食,也要做好调控。特别那些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,必须得修建足够的粮仓,储藏好足够的粮食,不说多,三五年的粮食是必须的,甚至要向九年粮储努力。”
手里有粮,心中不懂啊。
如汉京、广州、扬州、登州这样上百万人口的大城,每天消耗的粮食都在五六千石以上,粮食的需求是巨大的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